自主创新使92岁的鞍钢焕发青春
日期:2008-05-07 00:00:00 访问次数:2000
从1916年建立时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到1948年的鞍山钢铁公司,再到如今能生产700多个品种、2.5万多个规格钢铁产品的大型钢铁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下称鞍钢)一路走来并不平坦。曾几何时,鞍钢一度陷入产品积压、亏损严重、被迫减产的低谷,但鞍钢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为一个有着92年历史的老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8北京奥运会上,在“鸟巢”、“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馆中,人们都将看到鞍钢的“身影”。
要发展必须靠创新
鞍钢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之后,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喻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鞍钢这个“钢铁巨人”开始陷入装备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到1994年底,鞍钢出现了钢材大量积压、贷款严重拖欠、经营亏损、被迫减产的不利局面。
面对困局,鞍钢痛定思痛后开始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靠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
为此,“九五”期间,鞍钢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改造。能自主研发的就自主研发,自己确实研发不出来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位,才会从国外引进。但在引进的同时,着力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技术资源,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鞍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通过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推进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打造自主品牌等方式,鞍钢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到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的完整产品系列,不仅推进了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进程,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靠创新鞍钢走进奥运场馆
循着“要发展必须靠创新”的理念,鞍钢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过去,我国大型水轮机转轮铸件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鞍钢重机公司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起来,积极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经过不断实践,鞍钢成功掌握了生产制造水电产品的核心技术。2007年3月,为三峡工程生产的右岸发电机组水轮机转轮下环在鞍钢制造成功,改变了我国此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鞍钢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用在“国”字号工程上。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奥运主火炬地下输气管道,就采用了鞍钢制造的2万多吨X70热轧管线钢板。在“水立方”项目中,鞍钢也提供了8000多吨优质钢材,约占建筑所需结构用钢总量的2/3。同时,“鸟巢”和“水立方”两大场馆通风系统所需冷轧镀锌板,以及国家体育馆制作网架结构用的新型无缝钢管,也大部分来自鞍钢。
自主创新增强了鞍钢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年1月26日揭晓的“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中,鞍钢有两个专利项目获得优秀奖。而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获奖项目中,鞍钢1780冷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
2004年12月,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下称济钢)1700ASP工程开工。这是国内冶金行业首条成套技术输出项目。在为该项目选择生产线时,济钢进行了认真考察、科学论证,最后毅然选择了由鞍钢自主开发的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质量可靠性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2006年11月20日,1700ASP工程圆满完成达产,创造了国际上同类生产线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少、达产最快等多项世界纪录。而对于鞍钢来说,由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是自主创新使鞍钢在国内再执牛耳,并且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鞍钢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鞍钢也开始开疆拓土。据悉,鞍钢西部新区500万吨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是鞍钢为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迈出的关键一步,其产品定位在高端产品上。整个新区的建设工期只有同行业的一半,总投资却比同类项目节省1/3。鞍钢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全流程钢铁生产线集成能力的钢铁企业。
去年6月,鞍钢还收购了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第一人”,使鞍钢在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鞍钢开始寻求更快的发展。到去年底,鞍钢已经实现建成1600万吨精品钢基地的第一步的跨越;到2010年,鞍钢将努力进入世界500强,力争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完成第二步的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