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利到产业化 武大教授耗去整整10年-业界新闻-国科知识产权 Gocome Intellectual Property
服务热线:  4006071607
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资讯分类 News
知识产权交易

从专利到产业化 武大教授耗去整整10年

日期:2012-03-08 00:00:00        访问次数:2000

  “我刚从泰国回来,如果顺利,有望签下9000万元的订单。”昨日,《零过渡过程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下称“补偿装置”)发明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李晓明告诉本报记者,今年“补偿装置”的市场目标是1.2亿元。

  鲜为人知的是,从2001年“补偿装置”获得专利权开始,直至2011年他与武汉国想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李晓明走了整整10年,期间差一点吃了官司,还一度与合作伙伴分手。

  李晓明与他的“补偿装置”,正是科研成果转化之艰难的一个缩影。

  发明应用价值大

  2001年,李晓明的“补偿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所采用的控制方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李晓明介绍,电力在从电源到用户使用过程中,有大约1/3的损耗,而我国的电力损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最直接的损耗,就在我们家里: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开启时,会出现瞬时大电流高电压,既浪费电又造成电压不稳定,甚至烧坏电器。

  李晓明的“补偿装置”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它可以将电器启动时的放电时间缩短为20毫秒,是国家规定放电时间的1/3000,最多可节电40%。其核心技术是降低无功功率,可以把电网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

  李晓明算了一笔账,如果平均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我国整体电能利用效率可以提升10%至30%以上,以提升10%计算,一年节约的电能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

  自签协议担风险,险吃300万元官司

  虽然他的发明技术先进,但在专利转让与产业化过程中却充满艰辛,“我们总是在谈科研成果转化,可科研成果转化是有风险的,其中的风险谁来承担?”李晓明说。

  2006年,李晓明迎来了第一个合作伙伴,但对方提出:必须按时完成“补偿装置”样机,且相关技术达到参数标准,否则需赔偿。

  武大当然不会与投资者签订这样的合同,最后,李晓明自己签下协议:对方投资100万,他承诺在8个月内完成样机并达到技术要求,否则赔偿300万。

  结果,李晓明用了10个月才完成样机,“我差一点因为科研转化吃了官司,对方开始认为我违约,但看到样机比专利设计更进一步后,没让我赔钱。”

  李晓明说,几乎所有科研成果转化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我就一教授,如果真的失败,我哪赔偿得起,肯定得吃官司。”但他并不怪投资者,他们是冲着利益来的,希望赚钱无可厚非。

  从专利到国标,市场需求达2000亿

  2007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将李晓明的成果上升为“补偿装置”国家标准,并从去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例个人发明专利上升为国家标准。

  因第一个合作伙伴退出,李晓明去年又与武汉国想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者投资2000万元。

  “补偿装置”在市场上取得了4000万元左右的订单,今年则将达到1.2亿元,市场化开始迎来春天。相关专家估计,我国“补偿装置”市场需求在2000亿元左右,虽然生产厂家不少,但李晓明的发明专利成为国标后,具备竞争优势。

  我们总是在谈科研成果转化,可科研成果转化是有风险的,其中的风险谁来承担?

  我差一点因为科研转化吃了官司,对方开始认为我违约,但看到样机比专利设计更进一步后,没让我赔钱。

  我就一教授,如果失败,我哪赔得起。


深圳:0755-83789455 东莞:0769-88063880 惠州:0752-2699131
广州:020-86005446 沈阳:024-53771688 抚顺:024-52631111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QQ:97190190 微信:SZ96965
邮箱:info@96965.com 投诉电话:13590118766
地址:中国·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深南中路国际科技大厦2505室
All Rights Reserved 1998-2021 国科知识产权 Gocome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