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自2003年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以来,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迅速。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21866件,是2003年专利申请量的近8.3倍。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专利授权量首次破万,达12587件,是2003年专利授权量的9.8倍,同比增长42.5%。
“上述成绩的取得,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的建设密不可分,表现在中关村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据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在中关村示范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在大幅提高,专利产出率大幅攀升,专利集中度以及专利技术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有力地支撑了中关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村示范区专利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收入1.46万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总体收入的74.5%。知识产权对于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专利又与标准紧密结合,实现了专利标准化的突破,促进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目前,中关村企业共创制标准1978项,其中国际标准78项、国家标准1177项。国际标准中的数字电视产业联盟DTMB标准、大唐TD-SCDMA和TD-LTE-A系列标准、闪联IGRS标准,国家标准中的同方威视放射性物质监测系统标准、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标准等都包含大量的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
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不断创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要“创新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区在推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此,中关村示范区大力整合技术、产业、金融、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将人才特区建设、中关村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示范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建设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整体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例如,以中关村创新平台为依托,搭建了国家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工作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部委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知识产权、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合力推动中关村知识产权产业发展。
在资金上,中关村管委会根据示范区企业专利发展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形成了涵盖国家、市、区县三级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可以享受到知识产权资助政策超过20项。中关村管委会近5年对示范区近千家企业专利资助超过亿元,促进一批企业突破零专利申请。2011年,京东方、北汽福田年申请量超过千件。中关村示范区年申请量超过百件的企业同比增长32.2%,年授权量超过百件的企业同比增长1倍。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了以知识产权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产业发展格局。在中关村核心区设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专利拍卖等知识产权转化创新模式;组建了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探索知识产权商用化途径。
服务模式探索更趋细化
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机构,在此次大会当日启动了北京12330知识产权保护“1+X”服务模式。据介绍,“1+X”服务模式中的“1”是在区(县)设立一个由北京12330、区县知识产权局、中关村分园管委会共建的知识产权保护12330分中心;“X”是在建有分中心的区域内的孵化器、留创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企业集聚区设立若干个知识产权保护12330工作站。12330分中心除了承担区域内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工作外,还要统筹区域内的12330工作站共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问题研讨和专题培训工作。
为促进中关村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北京12330决定实施志愿专家援助小组对接小微企业项目,将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法律等不同领域的志愿专家编成援助小组,为企业提供全领域、全流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益服务,协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能力。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为志愿服务专家援助小组的专家颁发聘书,并向对接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授牌。
此外,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作为全国专利保险试点研究工作组成员,从去年开始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专利保险试点研究。2012年4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为期3年。这是促进知识产权创新资源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商业保险为创新活动提供风险保障的又一重要举措。目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先期设计完成专利执行保险,为专利权人在遭到第三方侵权时发生的主要费用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