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喧闹的场景,一台台电脑屏幕上,闪动的是机械构造的线条、核心部件的形状、函数计算得出的一串串阿拉伯数字……
“这是我们的技术研发中心,通过电脑辅助设计,这里每个月都会诞生新的技术并提交新的专利申请。”阳光明媚的5月,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星和众工设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和众工)技术研发中心,星和众工副总经理康连柱向本报记者表示,创新与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星和众工是一家从事设计、制造金属板带深加工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果没有创新与知识产权,企业根本就无法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康连柱回忆说,10年前公司成立时,几乎没有一件专利,产品都是与同行一样的,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也不高。近年来尤其是两年前公司改制上市以来,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不仅在企业内部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制度,还将知识产权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专职或兼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从企业技术研发到产品走向市场的3大环节上,知识产权部门都有发言权。”在星和众工从事了8年知识产权工作的知识产权部部长尚东艳插话说,如今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的立项,都十分注重听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技术研发的成果,会尽快提交专利申请;新的专利产品投放市场,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监控是否有侵权行为的发生。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康连柱十分肯定地称,全面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奖励政策极大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新的专利、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为企业创造着越来越好的效益。
在专利质量与数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星和众工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企业从以往开发传统的金属板带深加工技术,一方面逐渐向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一方面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金属彩涂生产设备,以及工艺先进的塑料制品生产设备,开拓了新的高端市场。
在康连柱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星和众工70%的员工为技术研发人员,至今已提交专利申请80余件,获专利权43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仅2012年,公司就获得专利权13件,实现了平均每个月1件的目标。星和众工还通过专利许可,使专利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正是在企业的重视下,目前星和众工已加入“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并成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正在积极向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行列迈进。
“我们的理想,就是通过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做大做强,使我们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康连柱充满希望地表示。
采访感言
如今,经历市场的磨练,越来越多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明白了知识产权就是竞争力的道理。不断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提交专利申请,努力参与专利试点示范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这些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是竞争力的增强,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和日趋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记者在星和众工采访时的真切感受。